社会学与生活怎么样

2024-05-19 20:30

1. 社会学与生活怎么样

“社会学”离我们弗远即近,关键在于它的阐述究竟由何展开。当它融于浩瀚的兄弟学科,如:文学、艺术、经济、法律,甚至医学和自然科学,很难想象是如此亲切并具有穿透力。当“概论”的字眼已被看倦,《社会学与生活》随时敞开社会学的大门,并释放引力。无需逐章阅读,任意翻开一页,精心选择的插图会引领你的思索渐进、深入。丰富的个案——典型而特别、真实而精准。此外,中国学生已习惯教材单向输入知识的方式,在这里讨论题目的设置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由学习者身份向社会学者的转变,进而树立了社会学方法论意识,由被动的接受转为思维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的灵活性及多手段的运用中,电影、漫画、插画的使用并不新鲜,但利用网络和所附幻灯使得教学更为立体化,并避免了对教材理解的偏差, 各章关键词的设定及难得的准确解释又为专业人士提供了可靠的搜索资源。作为大学教材,与波谱诺和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学著作相比,这本走入生活、走入民心的“作品”,具有拨云见日、指引视线的社会定力。不论你是否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辨别力,在不失严肃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这面棱镜折射出的每一束光芒都会为你打开各自学科中的社会性视域。 若加以大胆的借鉴,这一教材的模式完全可能使国内后起学科理论、新兴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边缘学科及基础理论获得更大的认知,乃至更大程度的认可,并发挥更广泛的民众影响力,成为一块试金石。

社会学与生活怎么样

2. 社会学与生活pDF

  社会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它不但涵盖性别、种族、阶层、年龄等议题,更是许多生活化知识的融汇,是集合人类、环境、政策、时代等生活中所有方面的学问。社会学家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使得工作机会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女性在公共场所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等关系到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正如谢弗教授所建议的,要将你看到的材料与你的生活和经历联系起来。  《社会学与生活(插图修订第9版)》简洁清晰地定义与分析了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注重功能理论、冲突理论和互动理论的平衡阐释,强调社会学家检验与质疑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独特方法,教导读者如何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探讨自己生活情境中的社会议题。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使用跨文化的实例说明性别、年龄、种族、族群和阶级等社会区隔及其影响,并提供最近几年来社会学重要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3. 生活和文本中的社会学怎么样

我一直相信,书斋里的研究绝对解决不了人类的吃饭问题,学问应该有用。我读书的兴趣点也在此,不爱读那些纯粹理论的大部头,只想看与日常经验息息相关的“小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研究员的《生活和文本中的社会学》就是这样的“小文章”,对于社会学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使社会学走向生活的方法论,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它又引导着人们走近社会学。 李培林研究员是1980年代中国第一批赴法留学生,因之最早接触到了西方最新的社会学理论,他也成为当代社会学西学东渐的传播者之一:为雷蒙61阿隆翻案,介绍波伏娃及其女权主义思想,引介福柯、利科等知名社会学家,这在当时都算得上是“奇闻异事”了,沿着这样的方向,他又在1990年代末期介绍了布迪厄、图海纳、布东和克罗齐耶这些后来被证实为著名甚至是伟大的社会学家。这在现在看来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社会学和社会的现代性问题就是这批知识人首先提及并逐渐传播到中国的。在这些言说的背后,作者有他更深层次的思考:“东方”如何走向现代?他提出要用“中国经验”来实现“东方现代化”,这又将理论问题拿到实践中来审视和解决。不知不觉中,作者回答了一个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法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时如何进入中国的,对中国有什么用。读了这些文章之后,我主要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西方社会学并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学术的七宝楼台,而是要将这些新思想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比如像书中提到的树立整体观、当心风险社会等,这就将社会学落到了实处。其次,我们再也不能被所谓西方拉的太远,要知道比之于西方我们的福柯研究和布迪厄研究差不多晚了二十年,我们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如今这个时代传播媒介特别发达,我们一定要让世界范围的新知第一时间纳入到中国当下的研究视域,尤其是社会学。以上是《生活和文本中的社会学》给我的启示之一。 之后,作者用他在台湾和日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比如台北的“捷运”(地铁),既方便快捷又新潮卫生,甚至堪称一种文化,而从零分到一百分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也许也可以说明海峡对岸的中国人至少对生活足够尊重。再比如日本的厕所革命,1930年代,日本的公共厕所卫生情况和近邻中国可谓半斤八两,今天两国的公厕情况真是天壤之别:日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将自己的公共厕所改造成了全世界最高水平,而如今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想找厕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书中尽是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汽车左行、小电器、中国大葱出口价格等,但也正是这些生活的细节维持着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甚至尊严。其实说白了,整个社会就像一台时时刻刻不停运转的机器,机器内部由大大小小的齿轮构成,个人就是这大大小小的齿轮,倘若一个齿轮锈住了或者出了其他问题,影响社会这台机器的运转也就在所难免。如今,中国的各项社会改革都逐步进入深水区,已然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如何让社会这台大机器又好又快地运转是一个大问题,关键是不能让任何一个齿轮锈住,这就必须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看到了一个时期内中国的症结和问题所在,而解决好这些生活中的小问题也是社会学的最高境界。 另外,书中也同样涉及到一些学术、读书和作者研究理路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佳作,比如科技改变了生活的逻辑、社会流动、村落终结和中国梦等问题,但无论言说的是哪个方面,“中国经验”都是作者一个鲜明的主题和线索,这种经验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经验,也是社会生活经验,是这种经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生活和文本中的社会学》的中心所在。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社会学研究应该深深扎根于生活,即使理论文本也要和生活建立联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洞悉社会发展的真正逻辑和主要问题,这对当代中国而言真可谓大有裨益。 路漫漫其修远兮。话又说回来,真正洞悉社会发展的真正逻辑和主要问题,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和使命。

生活和文本中的社会学怎么样

4. 社会学角度分析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是如此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社会学在研究题材上或研究法则上均有相当的广泛性,其传统研究对象包括了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社会宗教、社会法律、越轨行为等,而采取的模式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是由社会结构、个体机构的影响下塑造而成,所以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学进一步扩大其研究重点至其他相关科目,例如医疗、军事或刑事制度、互联网等,甚至是例如科学知识发展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一类的课题。另一方面,社会科学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20世纪中叶以来多样化的语言、文化转变也同时产生了更多更具诠释性、哲学性的社会研究模式。

5.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怎么样

所谓现象学社会学我是彻底不懂,从未接触过,但单单从这本书收纳的论文来看,我觉得这个学科分的实在是离奇啊。 社会学不就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吗,社会问题大多不都是在通过现象表露出来的吗,那么,现象社会学(如果它真的是一门学科的话)难道也只是个新鲜名字?我是不懂哎。 挑了几篇我感兴趣的来看:白领的ICT现象、农民工的手机消费现象、夫妻在家庭中的力量博弈,呵呵,无非也是社会学惯常的研究方法,难道真的仅仅是学科细分下的累赘? 那些专门研讨理论的我就更加不敢碰了,不过也许现象社会学真的是有什么深厚的理论背景和根源吧,哪位门内汉给点点吧。。。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怎么样

6. "生活朴素"怎样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呢?

估计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方面来分析.
生产力方面,生活朴素就是要遵循发展规律,疏导各种生产关系,不要让社会有积瘤.
生产关系方面,生活朴素就是不仅使经济基础要牢固无泡沫,而且要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上层建筑,别出现根小体大,腐败社会.

7. 社会科学、社会生活、厚黑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关于这个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将社会学的范围扩展得比较大,认为社会学可以是社会学科的总体,经济学、法学、心理学都是社会学的分支.也有人把这个范围放得比较小,认为社会学只是研究近现代社会结构、分层及活动的学科.
中国学界的认识可参考百度百科社会学词条内学科定义的部分.
我自己的理解,经济和政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于是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学科,但是社会学提供了从总体上理解社会更为多样化的不同视角,研究对象也更为多样;心理学作为研究独立个体的行为和情感等方面机理的学科,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互为补充;人类学则是侧重于历史和种族、民族等向度的研究.实际上,由于社会科学的发展,这些学科的命题开始出现交叠和融合.

社会科学、社会生活、厚黑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8. 关于社会上和生活中很多人的现象,请教对心理学或社会学有研究的人士

你说的很对,这种现象不但现在存在,而且整个贯穿于历史当中,古语有云:舌头底下压死人,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精确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只有两个字“生存”;
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每一个阶层的生存其实都不容易,低层的为了一日三餐而整日奔波,统治阶级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已有利益,需要防备来自方方面面的冷枪暗箭,不管是别人对自己的非议,还是自己对别人的评论,都是基于生存为出发点的;
这种非议,如果排除负面影响,单纯考虑作用的话,主要存在两点:
通过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来显示自己的远见卓识,思维优秀,能力超强,以此来获得更好生存机会的可能;
被非议的人,进行的某些事,干扰到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为了降低对自身的威胁,通过制造舆论影响来保证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动用某些手段,直接进行干扰;
这在心理学中,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来解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覆盖了人类社会中的大多数行为;
你在问题中所阐述的情况,最好的应对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用你的付出,和良好的结果来回答来自各方面的非议和影响,毕竟,现在的社会,唯一能体现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只有你做出事情的结果;
如果你放下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专门向各种非议或暗箭冷枪、领导进行艰难的解释,那么,没有完美证据为前提的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想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人,需要博大的胸怀容纳对自己的不利,还需要良好的格局与思想看懂自己努力的方向、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坚持;
博大的胸怀让你不被不良情绪左右,获得更多的精力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良好的格局与思想会让你更清晰的看懂事物的本质,懂得坚持的珍贵,能让你在最艰难的状况中找到希望,别人对你的所有影响都应该成为你的磨刀石,而不是羁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